应用介绍
最佳回答
揭秘——F-117 被击落真相1999年3月27日(当地时间)晚7时,南联盟电视台在隆隆的爆炸声中突然宣布:“英勇的南联盟防空部队已于一小时前击落了美国一架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飞机坠落现场浓烟滚滚.残片散落四处的图像,在断裂的机翼上,美国空军的标志及联队的编号依然清晰可见,这架飞机是在贝尔格莱德以西60千米的沙巴茨镇和鲁马镇之间的上空被击落的坠落在首都以西大约40千米布贾诺维奇村的农田中,这是F-117A投入实战10年来第一次被击落
F-117是世界上首先问世的隐身飞机,1989年12月21日,在美军入侵巴拿马的军事行动中,首次投入使用。海湾战争中,美军派出44架F-117A参战,共出动1300架次、投弹量达2000多吨,轰炸了战略目标清单中 40%的目标,自身无一架被击落。
F一117
在以往美军的各种空中打击行动中,F-117A均在对方防空力量最强的危险地区出现,扮演攻坚的角色。而它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完全是凭借其出色的隐身性能。
那么这次F-117A战斗机又是如何被击落的呢?
踏上江湖不归路
3月27日下午4时40分,意大利阿维亚诺空军基地十分繁忙.北约19个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针对南联盟的空袭,数十架战机陆续起飞,其中包括两架F-117A型隐身战斗机.
这架黑色的夜鹰经过大约1小时的飞行,已接近贝尔格莱德。它今天的任务是轰炸贝市附近的一个南防空部队的物资供应中心。为此,在其机腹内挂着2枚907千克的GBU-27A型“铺路”III激光制导炸弹。
飞行员坐在座舱中,忽然感到很无聊,因为这种例行公事般的战斗任务与平时的投弹训练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起飞,巡航、投弹、返航、降落这样千篇一律的五个步骤,当然,偶尔还会来一段空中加油的小插曲,但也没有多大刺激…南斯拉夫方面根本没有战斗机升空拦截防空导弹也不可能打到他 因为他知道防空导弹的火控雷达根本探测不到他的座机,
忽然,他发现座舱左侧的雷达报警器”闪烁了几下但转瞬间又熄灭了。飞行员没有太在意,因为类似的情况昨天也发生过几次。虽然按飞行操作规程规定:“当雷达报警器发出告警时,说明本机正处于防空火力(导弹或高射炮)的火控雷达照射(即瞄准)之中,应适当采取规避。
然而,飞行员仍然继续沿着原航线向目标飞去。此时,夜幕渐渐降临。他打开了红外线目标搜索开关,同时将飞行高度从7600米下降至3000米(由于云层较低,影响红外搜索装置的使用,必须下降高度)。此时他发现了目标,于是又打开激光照射器(激光制导炸弹需要由载机或其它飞机用激光束指引路线,同时开启弹舱)。几分钟后.GBU-27炸弹的目标捕获信号传到座舱的显示器上。飞行员轻轻按动了操纵杆上的投弹按钮.两发近1吨的炸弹无声地向夜空中猾落而去。
任务结束。飞行员转过机身向西飞去,同时将飞行高度向上调整。他准备在7 000米高空上启动自动驾驶仪,然后好好放松一下。
突然,雷达报警器又发出一阵蜂呜声,没等他将视线转过去,只听一声晴天霹雳般的巨响从右侧后机身传来,F-117A的机身开始疯狂地颤抖起来.他头脑中的第一个念头是被击中了!,但一转念,又认为不可能。他曾驾机参加了海湾地区20多次轰炸任务,前两天又来到巴尔干,哪次不是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境呢?但可怕的事实将他拖回现实中,飞机转眼间已下坠2 000米,颤抖也更加剧烈。他无奈之中拉动了弹射环……
那么,骄傲的“夜鹰”是如何被击落的呢?
天罗地网捕“夜鹰”
自今年3月24日晚开始,北约打响了空袭的第一枪,至27日已历时4天,南联盟方面根据四天北约飞机的进攻路线大致摸清了其航线规律,于是在沿途布置了大量雷达、防空导弹和高炮,特别在一些关键部位放置了90年代中期波黑战争后引进的俄制米波雷达。另外,南联盟还发动许多群众,在北约飞机的必经之路上布置大量目视观察哨,一旦看到敌机,立即通知防空部队。
27日傍晚,前方观察所传来了发现敌机的情报.所有对空高炮及导弹部队立即进入战位,同时通过多部雷达短暂开机的方式,对来袭飞机进行航线测定和资料汇总(开机时间稍长、即会招致反辐射导弹攻击)。
经初步分析,南军方判断有2架北约飞机正向贝尔格莱德飞来,为了重点保卫首都,一部米波雷达开始专职跟踪这批飞机,米波雷达原本属于早期类型的雷达,对飞机的距离,方向定位并不好,已逐步淘汰,但后来俄罗斯发现,这种雷达对隐身飞机有特殊的感知能力,才使之重获新生。当然,它对F-117A这类隐身飞机也不能做到全面可靠的跟踪,只是会在雷达荧光屏上保持一个较为模糊但却相对持续的光影。
南斯拉夫老百姓在F-117的残骸上载歌载舞
但就是这微弱的连续信号,使南军方掌握了“夜鹰”的航迹,从而获得了调动导弹部队进入截击阵位的机会。此外,当F-117A战斗机投弹时,弹舱门的开合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良好的隐身外形,使其雷达反射面积(RCS)急剧增大(这时相当于2架苏-27的RCS),这又为BUK-M1导弹的火控雷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锁定时间,接下来就发生了前面所述的那位飞行员所经历的一幕,
神秘的射手
打下F-117的是什么导弹?这一直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其实它既非萨姆-3,也非萨姆-6,而是一种由后者改型而来的BUK-MI型地对空导弹,
这种导弹是南军方几年前与前面提到的米波雷达一起从俄罗斯引进的,虽然数量并不多,但它们却在这次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BUK-M1中程地对空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引导,取消了原萨姆-6使用的冲压发动机,而单纯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简化了弹体结构和维护成本,另外一项改进是将原来分置于雷达车辆上的综合火控雷达移植到了发射车上,改装后结构十分紧凑,极大提高了导弹的机动作战能力。
BUK-M1装备了57千克破片战斗部,杀伤半径为15米,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导弹射高8000米以下,最大速度2.5马赫,四联装发射架。
BUK-MI是从萨姆-6演变而来的中程防空导弹,雷达车和发射车已经综合成一体。
俄罗斯军方称这种导弹的综合火控雷达9C18M1(绰号奇怪照明)是一种多功能雷达.除可以引导导弹拦载飞机外,还具有一定的反导能力(RCS为0.1~0.3平方米的导弹),甚至可以用来攻击海面目标.
经验与教训
首先,要善于合理搭配现有装备(即使是相对落后的装备),并进行有效的防空布局,米波雷达本已过时,但事物往往相生相克,它在探测最先进的隐身飞机方面却有独到之处,将几部这种有“特异功能”的老式雷达与其它防空雷达和防空火力结合起来,多重定位,信息共享,是发现并成功拦截隐身飞机的基础;
其次,人民防空这个课题仍不容忽视。南联盟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确实起到了广泛收集情报的作用.因为隐身飞机尚不能做到视觉隐身。
与此同时,北约也从这次打击中 吸取了教训,从3月27日后尽量采取夜间空袭,不再冒过大风险。此外,原来北约制定的飞行路线大多为直线进出(因为从意大利到南联盟全境的距离基本在600~900千米内。直线飞行可以保证多数作战飞机处在活动半径内,不需空中加油),而现在基本采用迂回的攻击路线,并且经常变更,以防南联盟摸出规律。但这样造成飞行距离增大,必须进行空中加油。这也是近一个月来,美国将大量空中加油机调往巴尔干地区的原因。
这架F117A战斗轰炸机被击落的消息传开之后,许多当地群众和各国记者份纷前往观看、摄影。我国的两名记者也到了现场,他们还曾拾起两块飞机蒙皮的碎片,想作为纪念品。但后来南军方要求将所有的碎片归还,他们二人也非常诚实地将碎片交了出去。
这真是太遗憾了,要知道F-117最机密的部分就在于其蒙皮上的隐身涂层,如果将碎片带回,将对我们研究自己的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大有好处。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本文链接:https://m.ijusha.com/blogs/695378890.html
百度承诺:如遇虚假欺诈,助您维权(责编:李淑福、李淑福)
百度反诈中心提示您:高收益理财,看似天上掉馅饼,实则血本无归的陷阱。前往百度安全反诈平台了解更多








